

鄒定謙:開創習酒,茅臺"第一代技術領軍人"
發布時間:2020-06-08來源:暫無瀏覽:
作為釀酒世家子弟,鄒定謙生在一個風云激蕩的火紅年代,使他的才華得到了發揮的歷史機會。
據了解,他是享譽中外的貴州茅臺酒解放后的第一代管理者和傳承人之一;他是貴州第二大酒企貴州習酒公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!這個今天年產值80億元的大型醬香型白酒企業,奉鄒定謙為奠基人。
而茅臺酒和習酒在醬香酒圈子的江湖地位,黃藥師當年有句話可以作為注腳“哪位英雄不服,請站出來說話。”
創建習酒
1952年,為了擴大釀酒工業,仁懷市(當時叫仁懷縣)工業局派出考察組沿著赤水河下游尋找適合釀酒的地方。到達黃金坪以后,認為這里氣候、水文、溫度、自然環境都與茅臺很相似,尤其難得的是,當地也有悠久的釀酒傳統,適合釀酒的微生物環境和人才儲備都已經成熟——這一點對于釀造醬香型白酒至關重要。
黃金坪地處赤水河二郎灘渡口,是川鹽入黔和黔酒入川的集散地。四川本來在貴州的北面,但是赤水河在這里拐了個大彎,相對于黃金坪而言,屬于四川的古藺縣反而在赤水河南岸。
沿著赤水河一直往下游走,可以北出重慶東下瀘州,直接連通長江航道,順江東下,就可以走通全國乃至全世界了。在一個交通不發達的時代,"水路"是最經濟最高效的交通運輸方式,地處川貴要津的黃金坪因此本來是個熱鬧的小鎮。
當年仁懷縣以擴大生產為目的,組織人員尋找考察新的生產基地,最終選中黃金坪,跟這里水路運輸方便有直接的關系。
此外,跟赤水河谷大部分的地方一樣,黃金坪地區有回溯超過千年的釀酒歷史傳統,使人才儲備、技術儲備、微生物環境的培養都具有了釀造好酒的條件。
所以,當1952年,習酒的先輩們尋找釀酒基地的時候,邏輯性的選定這里,像是一種天意,是歷史與現實的再度相逢。
1957年9月,仁懷縣工業局委派茅臺酒廠副廠長鄒定謙來主事,以茅臺酒廠的一個高級干部來領導這家"小酒廠"的生產,那意思是很明顯的。
無論從那個角度評價,自然條件邊荒的黃金坪,都是塊"福地",實際上這也不稀奇,作為赤水河二郎灘渡口,一個交通要道,歷史政治經濟事件集中在這里發生,事實上是種必然。
鄒定謙:開創習酒,茅臺"第一代技術領軍人"
鄒定謙到位后,迅速購買黃金坪村羅清云家白酒作坊及羅純德、羅發奎兩家民房,招募工人、興建酒廠,因當地有個"二郎廟"——沒錯,就是西游記里面那個二郎神的民間辦事處 ,酒廠被命名為"仁懷縣郎廟酒廠"。
當時有工人30多人,采用茅臺酒生產工藝——顯然,這是醬香型的,產品名"貴州回沙郎酒"(散裝),年產量約100噸,在當地及周邊市場暢銷,并嘗試灌裝了"郎"標瓶裝成品酒。
習酒公司提供給我們僅有的鄒定謙一張照片上,他穿著軍大衣,目光堅毅表情嚴峻,臉上頗有風霜之色,非常符合一個創業者的形象刻畫。
鄒定謙:開創習酒,茅臺"第一代技術領軍人"
而在鄒定謙的侄孫女婿,秦含章酒業的老板李登科珍藏的文件中,我們發現了另外一張鄒定謙的居家相,這種照片拍攝于1960年,當時鄒定謙才36歲,卻很老成的戴著一頂"老者帽",這張照片上,鄒定謙眉宇間頗有笑意,回歸到生活中了。
兩個肥壯的兒子分別站在左右,都長得玉雪可愛,那一瞬間的鄒定謙,心中一定充滿了作為一個男人、一個父親的幸福感。
鄒定謙:開創習酒,茅臺"第一代技術領軍人"
該圖由貴州省仁懷市秦含章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登科提供
可惜鄒定謙生不逢時,1958年,因特殊原因,沒有多余的糧食釀酒,郎廟酒廠無形解散,可能是夢想破滅了吧,鄒定謙從此消失在我們視野中,文獻檔案中也沒有記載。
但是,作為習酒公司開天辟地的第一人,后世習酒人、后世讀史者除了唏噓感嘆鄒定謙的命運不濟之外,還是對他心懷感激,認可他是習酒事業的"第一人"。
組建茅臺 茅臺酒由私營組建改造為國營
1950年,作為釀酒之鄉早就名滿天下的仁懷市(當時的仁懷縣)茅臺鎮,要組建一個新時代的酒廠,那是順理成章的事情。
當時,茅臺鎮最有實力的三家燒房是"成義燒房、榮和燒房、恒興燒房",三家燒房通過不同的方式由政府接收,聯合組建了"茅臺酒廠",這就是現代茅臺酒廠之亂。
當時接管三家燒房組建茅臺酒廠的12人小組,由山東人張興忠領銜。張興忠是軍人,副營職干部,在軍中素有"神槍手、大酒量"的名聲,喝酒那一定是有能耐的,釀酒的話呢,跟我們一樣,不會。
作為仁懷當地人,世代釀酒的鄒定謙,這時候被歷史擠壓到了前臺,成為組建茅臺酒廠的主要技術擔當。
實際上,早在1949年,鄒定謙就已經參加工作,并在1950年仁懷解放的時候,成為仁懷縣政府的正式工作人員。
鄒定謙家是大家族,家里開有釀酒作坊,經濟條件應該不錯,所以鄒定謙有機會讀書。顯然,這與他后來較早參加解放軍的工作,有必然的因果關系,這也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現實例子吧。
因張興忠不懂釀酒,而鄒定謙因為家世的原因,非常熟悉酒師也比較了解釀酒生產過程,所以張興忠非常倚重鄒定謙,委托鄒定謙組織人馬,開始茅臺酒的復產工作。
很快,鄒定謙組織了9個懂得醬香酒生產技術的酒師、工人,在1950年當年即行開展釀造工作。
這9個人跟派駐的12人,總共21個人恢復了茅臺酒的生產,到1952年即產酒73噸,超過了1950年前"成義燒房、恒興燒房、榮和燒房"三家的總和。
這21個人被奉為"開創茅臺的21個創始人",史稱"茅臺創始21先輩",在茅臺歷史上乃至中國釀酒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,是配享"凌煙閣"的。當時張興忠是廠長,鄒定謙是生產組組長。
1954年,鄒定謙以茅臺酒廠副廠長的身份派駐郎廟酒廠(今習酒)主持工作,成為茅臺酒廠的領導干部,時年僅30歲。
鄒定謙:開創習酒,茅臺"第一代技術領軍人"
參考鄒定謙后來在習酒取得的成就,這是一個踏實肯干肯鉆研的人物,1955年,鄒定謙還親自執筆書寫了《茅臺酒廠1956-1958年規劃報告》,可見這是一個有宏觀眼光,有布局能力,有巨大事業心的領導型人物。
釀酒世家 匠心傳承
鄒定謙1924年生于貴州省仁懷縣合馬柏楊坪的一個農民釀酒世家。其父親鄒仕科是家族中的族長,善經營,在自己家中開有一間釀酒作坊。
鄒定謙在家中排行老四,雖是大家族,但"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啊",鄒定謙跟家里的其他人一樣,也要參加勞動。
鄒定謙家釀的酒并不是醬香酒,是農村中經常有的"高粱酒""包谷酒",他也親身參加了釀酒。鄒氏家人似乎對釀酒有一種天賦,他們釀制的小作坊酒,在周邊鄉鎮非常受歡迎,由此鄒定謙掌握了一些釀酒的技術。
不過,他對這種相對技術含量單調的釀酒技術不滿足,茅臺酒的釀造對他是很有吸引力的。他家離茅臺不算遠,"趕場"時,他就經常約侄子鄒國啟到茅臺,同"成義"、"榮和"、"恒興"幾家燒坊那些酒師接觸并交上了朋友,有時還幫他們一起干活,學到了釀造醬香酒的許多本事,他和侄子鄒國啟多次商議在家釀制醬香酒。
在家試制醬酒有沒有成功,今已不可考證,但鄒定謙由此而掌握了相當的醬香酒釀造知識,則是可以肯定的。
更為難能可貴的是,他在這個過程中與醬香酒師們交上了朋友,這為他后來成為"茅臺創始21先輩"有必然的因果關系,可以說這是他一生命運的起點。
1954年,茅臺酒廠隨著需要進一步擴大規模,鄒定謙也成為茅臺酒廠首任副廠長,主管生產與技術。茅臺酒廠的生產在他的主持下,產量穩定提高,質量也得到提升。
兩期試點期間,從北京下來的專家對這幾年茅臺酒的質量進行品鑒,一致認為這一時期茅臺酒的質量超過了1950年前茅臺酒的質量。
功夫傳家
細心的讀者朋友注意到,配享"凌煙閣"的茅臺21先祖中,鄒家實際上有兩個人,除了鄒定謙以外,另一位是鄒定謙的侄子鄒國啟。
鄒定謙是鄒國啟的四叔,但是兩人只相差6歲,所謂"少年叔侄為兄弟",兩個人友誼深厚,私交甚篤。
最主要的是,兩個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——釀酒。在鄒定謙在家嘗試釀造醬香酒的時候,鄒國啟就一直跟隨左右,掌握了相當的釀酒技術。
鄒國啟的父親是新任族長,家中常常是賓朋滿座、酒食征逐的局面,家里的用酒量很大,所以跟鄒定謙家一樣,家里有個釀酒作坊,這給鄒國啟練功夫提供了最佳的平臺。
所以當1951年鄒定謙組建茅臺酒廠技師團隊的時候,鄒國啟自然而然就成了其中的一員。因為他有釀酒技術,人又隨和勤快,一年后就成為一車間酒師。
1954年,茅臺酒廠成立掃除文盲委員會。聰明的鄒國啟很快掌握了相當文化知識,還創作了兩首山歌--《高粱釀酒實在香》、《力爭上游把光增》。 "小磚頭來四寸方,背篼桌子一個樣。只要能夠學習好,什么條件都不講……",學以致用,鄒國啟有非常好的實踐精神,至今,好多茅臺酒廠退休的老員工背起來還朗朗上口。
1955至56年間,鄒國啟為堅守醬香酒的傳統工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1958年3月,鄒國啟任制酒一車間主任。1959年總結出"疏松上甑法"。
1964年,鄒國啟作為茅臺酒廠技術骨干,被推薦為茅臺酒兩期試點委員會委員,作為茅臺酒廠的"三大核心成員"參與茅臺酒兩期試點工作,為茅臺酒的香型和質量體系奠定了基礎。
這是茅臺酒廠歷史上的一次重大技術革命——它實際上把幾千年以來傳承的"茅臺工藝",書面化,具體化,并作為技術標準確定下來,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
當時主持這一工程的,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方心芳,輕工業部科學研究院發酵研究所所長秦含章任副組長,無錫輕工業學院副院長朱寶鏞、鄒國啟等茅臺廠的技師任委員。
秦含章是新中國發酵界特別厲害的人物,2019年8月15日,以112歲高齡辭世,在辭世之前,每天還要喝兩杯醬香酒。
鄒定謙:開創習酒,茅臺"第一代技術領軍人"
在1964年的試點工作期間,時年34歲的鄒國啟和時年57歲的秦含章結成了師徒朋友關系,相處甚歡——高手之間容易惺惺相惜,知音難覓啊。
1968年,鄒國啟不幸離世。
1958年鄒定謙回到茅臺酒廠繼續工作,直至1979年退休,時年53歲,還是年富力強的好男兒。
退休以后,閑不住的鄒定謙另行組建了自己的酒廠,一直綿延到今天,品質卓越,有口皆碑,這就是后來名動江湖的"秦含章酒業"的技術、品質淵藪。
鄒定謙:開創習酒,茅臺"第一代技術領軍人"
1984年,貴州省輕工廳、茅臺酒廠為鄒國啟恢復了名譽,他的幾個子女被安排進茅臺酒廠工作。
其中二兒子鄒安江,繼承發揚釀酒技藝,潛心研究和實踐父親鄒國啟留下的秘方和口授心傳的制酒勾兌技藝,現在已經成為國內知名的茅臺酒釀酒大師、勾兌大師,是茅臺酒26名脫產酒師之一,成為茅臺酒的主要技術骨干和中堅力量。可見家傳武功非一般能敵。
鄒國啟的女兒鄒銀也是國家一級品酒師,從茅臺酒廠退休以后,創辦了"赤水液"酒業。2016年,秦含章之子秦大文子承父業,進入釀酒行業。
鄒定謙:開創習酒,茅臺"第一代技術領軍人"
"鄒國啟"酒
由于兩家上一代的淵源,當然首先考慮到鄒國啟后人的"赤水液"。經秦含章老先生本人品鑒,赤水液"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(茅臺味道)"。雙方就這樣愉快的達成合作,經當時108歲高齡的秦含章本人授權,"赤水液"改名"秦含章酒業",成為今天醬香酒圈子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鄒定謙:開創習酒,茅臺"第一代技術領軍人"
"秦含章"酒
鄒定謙、鄒國啟如果能夠看到,先輩的榮光和后世的輝煌,足可告慰不平凡的人生。
人生就是這樣,有風云際會有陰晴圓缺,如今回望,不過都是過眼煙云。人民之所以得以生生不息,正是那些不服氣的生命,奮起拼搏的積累傳承,生命才得以如此精彩。